今年5月,我校创新工作室以学科教师为创新基点,分别开展了第二、三期工作室成员研讨和培训,充分激发教师创新团队的学科创新思维,探索学科前沿信息,挖掘学科创新潜力,加强学科创新思维意识、增强创新品质。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思维的传递者,教师思维观念的改变以及教育创新理念的认同,使教师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励者和保护者,这也是师生间产生创新火花碰撞的基础。而创新思维离不开各学科的知识融合,离不开知识和方法的融合,如何做到学科间的高效融合,学科研究方法的相辅相成,需要老师们的充分交流和默契配合。
曾果进老师主讲 第二期研讨会
第二期和第三期研讨培训分别从化学、地理学科角度进行了研讨,综合高中部曾果进老师主讲化学,刘俊雯、叶建红两位老师主讲地理,他们分别从学科前沿创新和学科高中段创新两个部分进行了讲解。
刘俊雯老师主讲第三期研讨会
本次研讨活动让参与研讨的老师们交口称赞,他们认为几位老师分享的学科创新模式紧跟学科前沿创新点,带来了不少启发。让我们看看老师们是怎么说的↓
第二期研讨会:学科创新与跨学科融合
生物学科教师 踪影:本次的化学创新模式紧跟学科前沿创新点,有深度有广度,为其他学科的创新实验开了一个好头。生物学科可以从前沿生命研究热点问题和中学生物基础理论以及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有效地做一个链接,探究基础教育领域生命科学的创新和拓展。生物教学也可以基于生活现象,融合加酶洗衣粉(蛋白酶、脂肪酶分解污渍的原理)、酸奶制作(乳酸菌无氧呼吸)、水果保鲜(低温降低酶活性、调节气体浓度抑制呼吸)、酒精消毒(使蛋白质变性)等化学原理来解释生物技术应用,实现学科融合与创新。
地理学科教师 叶建红:从地理学科融合视角看,可将化学原理与地理现象结合,如用化学分析土壤成分理解地理环境演变。未来可加强跨学科联动设计,开发更多探究案例,在知识交融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让学科创新活动更具深度与现实意义 。
政治学科教师 罗小红:教师可 借这些创新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科技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等政策内涵,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提升政治素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可以从化学电池技术进步,化学光伏、核电等能源产业的发展,从国家政策扶持导向的芯片、化学稀土提炼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和掌握,进行融合和创新,帮助学生从政治格局上解读和理解,国家推动扶持产业产能的发展是国家对科技战略布局的良苦用心,是国家智能团队的高瞻远瞩,也是现阶段国家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历史学科教师 吴雪榕: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多融合身边历史,依托现有素材,能够帮助学生转换生活的视角去创新性地去看待历史,进行一些搜集和挖掘,从微观层面还原历史,让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历史学科的融合和创新还可帮助学生理解工业技术的发展史。化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贡献,与前期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牺牲,而现在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和践行,是我们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历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政治学科教师 陈欢: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对政治学科而言,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从民生工程、环境领域来看,诸如生活中深圳河水质的治理和改善,垃圾分类处理项目中,各级政府街道部门的不断推进,本身就是政治视角下与化学的融合创新。在教学与实践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这类问题的调研,不仅能帮学生深化政治理论认知,转换政治视角,拓宽思维视野,将政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提升学科素养,又培育创新精神与社会参与意识。
美术学科教师 刘瑞玲:从化学创新与美术绘画的跨学科融合,从多角度出发,辅助科学传播,实现分子结构可视化,用生物基或天然材料替代传统化工颜料,结合天然载体(纤维素膜)创作生态画作,体现可持续理念。也可以借助化学技术进行各种艺术表达展示,比较矿物颜料、丙烯颜料以及水彩颜料的不同功能需求,对应作品的不同效果,也可创新延伸到古画的保护和修复需要提供的各种化学原理与技术支持,都是美术与化学学科的融合表现和方向。
第二期研讨会教师合影
第三期研讨会:地理学科前沿创新方向与实践应用
化学学科教师 曾果进: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与化学有很多融合的地方,如城市规划与化学环境中废气废水来源与处理原理,城乡融合与功能区域的开发规划中,海洋湿地与水质土壤成分酸碱性、盐分浓度等环境的影响。俊雯老师结合深圳临海的地域特点与深圳港口经济特点,挖掘学科的前沿方向和创新潜力,根据城市工业布局和经济分布特点、结合地理地形特征,可引导学生开展城市规划中轨道交通、城市自然地理中河流治理等相关生活社会现象和问题开展学科调研,进行融合创新实践。
历史学科教师 吴雪榕:历史与地理学科融合与创新,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开展研究和实践:一、在学习世界历史中,经常在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中会提及地理环境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并非孤立发生,而是与地理环境存在因果联系。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时空关联思维。二、引导学生用地图解读历史问题。这对于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很关键,例如:通过对比历朝历代对于西域的管理,理解新疆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三、实地考察中可以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古城墙,考察古城街巷布局,分析其建设时的地理考量与历史背景。
政治学科教师 罗小红:地理学科与政治学科的创新融合是多维度的,比如乡村振兴的角度强调了产业融合、数字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地理学科分析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而政治则注重讲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实现协调发展;在基层治理这个问题上,地理学科从空间维度为治理实践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政治学科则更侧重于治理模式的创新。学科融合与创新的探索对老师们来说是挑战又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
英语学科教师 徐璐:在探索英语与地理的跨学科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语言学习与真实世界的紧密联系。通过将地理知识融入英语课堂,学生不仅掌握了气候、地形等专业词汇,还在讨论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文化多样性)中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例如,用英语分析不同国家的地理特征时,学生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国际视野。这种融合让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语法和句型,而是成为探索世界的工具。未来,我将进一步通过教学设计任务,如“用英语讲述中国地理”,让学生在学科交叉中培养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政治学科教师 李晓兰:思政课如何融合地理进行创新?我想,因为地域战略位置的不同,地形上的不同特点,对城市经济类型布局,既有自然发展的功能,也有国家战略布局的影响和推动。所以深圳城市依托海洋港口,发展外贸工业是一种必然;深圳与香港和澳门相邻,在地理上的独特条件,中西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沿海城市的居民和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是思政课程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次学习提醒我,思政教师需持续关注学科动态,紧跟国家发展的脉搏,优化教学设计,使中职思政教学既立足基础,又紧跟时政前沿,紧扣深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
物理学科教师 夏亚南:如果在物理教学中融合气压变化、迎风坡降雨等地理知识;剖析台风过程中的物理过程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地理信息(风速、地形)等数据以及伯努利原理分析风能电能选址、叶片形状;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输送,水体污染物的扩散混合,结合地理中的地形气候天气知识,既加强了学科融合和创新,也使物理学科教学变得更鲜活 。
美术学科教师 刘瑞玲:美术学科可以从科技领域与地理学科相结合。结合AI将学生画作中的山脉“激活”为3D地质剖面,同时也可以跟随实时热点地理位置等发生变化。艺术的流派充满地域特色,不同的地理气候造就一方人的性格和脾气,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不同的文化特点,这或许正是美术与地理融合创新的一个体现吧。
刘俊雯老师分享地理学科前沿创新方向
相信老师们的学科创新思维将在后续的交流和学习中得到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起到引领作用,也更能适应现阶段教育教学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