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深圳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第一期活动在我校举行。此次培训邀请资深职教专家、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周衍安以“中职学校课程开发和专业群建设的技术路径”为主题,为我市中职学校教师注入前沿理念。
我校各专业部主任、副主任,专业负责人和全市28所中职学校相关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专业群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的深圳方案。活动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与职成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罗理广主持。
开幕寄语:做职业教育的燎原星火
我校纪委书记、副校长卢曙红在致辞中对周衍安研究员和参训的中职同仁致以热烈欢迎。他表示,“深圳正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课程体系重构与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鼓励参训教师以“空杯心态”深度学习,以“问题意识”主动思考,以“种子教师”的责任担当,将培训所学转化为推进改革的燎原星火。
专题一:中职学校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
周衍安研究员从“原公浦车出原子弹心脏”“杨晨波破格进入中物院”等案例出发,阐述了职业教育“职业认知能力培养”的不可替代性,批驳“职教等于技能训练”的认知误区,提出重构课程体系的“五步法”。
1. 行业分析:穿透技术表象洞察资格要求。
2. 职业分析:超越DACUM的进阶方法论。
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过程分析。
4. 建立课程体系:工作场景与学习场景的无缝转化。
5. 教学设计:从课本到工作页和引导课文的蜕变。
同时,他结合深圳职校“理实一体化课程占比71.9%”的数据,演示了AR技术在《液压系统检修》课程中的沉浸式教学应用,预告了“AI赋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研究进展。
专题二: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
周衍安研究员首先指出了专业群建设三大误区“盲目对接产业链导致组群松散”“依赖岗位逻辑忽视职业特性”和“知识逻辑混淆职普教育边界”。他通过各省市中职专业群组群的典型案例,总结提出专业组群逻辑应锚定职业分类的思想。
“专业群”是围绕某一职业领域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有相近的工作内涵或职业基础,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同或相似,有相同或类似的教学项目以及共用的实验实训设备。
职业分类是按照工作性质相似性与技能水平相似性原则,将社会分工活动划分和归并,对社会职业进行类别划分。职业分类为职业教育专业和专业群设置提供了依据,是我国职业院校专业(群)设置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最后,通过中德职业教育案例对比,周衍安研究员指出了我国“技术领域命名法”的局限性,提出“职业化命名”改革路径,强调“让学生与职业建立情感联结”的育人哲学。
展望未来,共绘教育蓝图
本次讲座揭示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底层密码——从职业中来,到职业中去。当参训教师们带着重构的课程思维与组群方略回归教学一线,深圳职教改革便拥有了一簇簇燎原星火。深圳中职教育正以系统化师资培训为支点,撬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图景中,书写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