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精神,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我校教师数字化教学水平,5月20-23日我校开展了2025年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公开课展示暨教学比赛活动。各专业部精心磨课,17位教师精彩展示,听课评审团认真点评,教学效果显著。
课程亮点速递 :为打破传统模式桎梏,让学生成为AI技术赋能的学习主体,我校教师尝试人工智能手段充实课堂,构建“AI与学科深度交融”的职教新生态,让学生在思辨中锤炼批判思维、淬炼工匠精神。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王佩老师
王佩老师的思政课堂,主讲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她创设“AI利弊辩论”“不可替代职业研讨”等实践模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有机融合起来。
AI助力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 李健老师
李健老师以“2024年高考真题”为切入点探索“虚拟助教+多模态评价”教学模式:用AI助教“李华”创设真实跨文化情境,智能批改系统实现语言表达层级优化,3500词库与提示词模型完成模板化写作到个性化表达的思维跃迁。
平面构成形态要素-线 刘瑞玲老师
刘瑞玲老师通过VR技术呈现深中通道工程,她应用即梦、豆包等AI工具辅助设计,构建“理论认知—技术应用—创作实践”的能力进阶路径,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科技基因。
基因突变 黄嘉玲老师
黄嘉玲老师以“破解五彩糯玉米谣言”为情境主线,AI模拟器动态演示基因突变分子机制,分层任务设计(基础组模拟突变影响、进阶组密码子表探究)实现抽象概念可视化,AI对话工具生成科普方案,构建了“科学探究-技术赋能-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生物学教学模式。
破解情绪的密码 陈齐燕老师
陈齐燕老师通过多模态技术重构心理健康教育,运用AI工具解析个体案例,聚焦非理性信念辨析与认知重构训练,实现情绪ABC理论与AI行为分析的深度融合,打造问题解决型课堂。
景泰蓝的制作 邓慧红老师
邓慧红老师以“AIGC+非遗活化”为创新路径,通过3D建模解构传统工艺、数字纹样重构等实践,平台闯关和热词墙实时呈现教学成效,构建“技艺传承-文化自信-数字赋能”的职教课堂新范式。
足球运球技术学习 周昊老师
周昊老师创新角色分工模式(竞赛组/裁判组/医疗组)与分层训练策略,通过动作口诀提炼与智能监测系统,形成“技术规范-实战应用-健康行为”的足球教学闭环,构建“学练赛”一体化智能体育课堂。
美苏冷战 黄子涵老师
黄子涵老师通过虚拟人物对话、动态地图生成打造沉浸式历史课堂,破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零和博弈理论理解美苏冷战,形成“技术赋能-素养落地”的创新教学范式。
AI教辅网页轮播图的制作 詹浩老师
詹浩老师讲解了“JavaScript程序设计”,他以DeepSeek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生成代码框架,采用企业级项目开发流程,重点强化DOM操作与调试能力,构建“AI辅助-批判评估-产业衔接”的编程教学新路径。
基于时间继电器的双电机顺序控制电路 马伯权老师
马伯权老师依托国产大模型构建虚拟仿真环境,通过三维动态模型解析延时原理,结合工业机器人操作视频与智能评测系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工实训的深度融合。
基于MySQL的图书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胡森涌老师
胡森涌老师创新“提示词设计-场景明确-人工校验”三步教学法,采用异质分组与缺陷引导策略,通过腾讯文档协同编辑与AI生成校验,培养“人工主导+AI辅助”的工程思维。
发现学生编程问题,优化课堂教学 梅江霞老师
梅江霞老师以“AI代码侦探”为主题,运用AI智能体生成错题三维分析模型,通过分层任务对比实验与腾讯文档实时协同纠错机制,创设“人机协同编程诊断”实战场景,打造“智能诊断+认知重构”双驱动的信息技术课堂,形成“AI精准定位漏洞→人工逻辑修复→工程思维内化”的闭环教学范式。
AI解锁剪映新技能 陈星卉老师
陈星卉老师讲解了“短视频创作的智能升级课程”,通过角色分工完成非遗文化短视频创作,她在AI工具训练中融入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构建“技术应用+商业思维+职业伦理”三维教学体系,探索“数字技能与文化使命”并重的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AI辅助网页设计 陈芷若老师
陈芷若老师以播放器图标开发为项目载体,运用通义灵码AI智能体实时解析学生代码,构建“智能诊断+认知重构”双引擎,形成“AI精准定位盒子模型应用漏洞→师生协同修复布局逻辑→内化CSS工程化思维”的闭环教学范式,实现错误归因可视化,促进学生从工具使用向计算思维进阶。
中药制剂六君子丸的显微鉴别 王梦欣老师
王梦欣老师创设“三无保健品鉴别”真实情境,运用AI智能体生成显微特征口诀,通过角色分工与共享文档互评机制,打造“数智化+工匠精神”融合的中药检验课堂。
AI透视下的乡土基因 刘薇老师
刘薇老师运用deepseek生成方言对话、土楼3D模型等智能交互素材,通过“AI人机对话费孝通”“红包困境短剧创演”等跨时空任务,构建社会学理论与环境治理专业实践的深度链接。以“春运返乡潮”和“红包礼俗”等真实情境为锚点,采用“乡土元素采集-智能图谱分析-生态智慧转化”三阶路径,在数据可视化中揭示熟人社会运行密码,培育学生“数字人文素养+乡土文化认同”的双重基因。
绘制某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周盈盈老师
周盈盈老师采用CAD与豆包AI协同教学,通过工艺参数插件与分层实训任务,在设备布局环节强化生态价值理念,构建“技术规范-工程伦理-职业素养”进阶培养路径。
创新技术遇见教育初心,这场历时四天的教学展示给老师们留下诸多启示。为提升教学水平,每一场教学展示课结束后,老师们都开展了评课活动。听课评委普遍认为授课老师们在本次教学比赛中实现了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智能诊断系统实现精准教学、人机协同模式重构课堂生态三大突破,并建议老师们避免技术堆砌与教学目标脱节,强化课堂主线的逻辑连贯性,建立成果量化评估体系。
老师们评课现场
此次公开课比赛,不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成果展示,更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勇敢尝试。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赛道上,我校教师正以开拓者姿态,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未来建设者开辟新径。在AI技术从“教学工具”向“认知伙伴”转型之际,教育者更需坚守育人初心:技术革新服务于思维发展,智能手段扎根于素养培育。